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22章:入学第一天(1 / 2)





  各位看官老爷们,新年快乐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……

  事情到此等地步,李权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估计。

  来翰林院也有些时日,总有几个相熟之人。别人都在为李权会被学生整治而同情,他愁苦的却不是这些,而是他压根儿没教过书,肚子里那点儿墨水全是上一世遗留下来的,就算在大庆生活了几年,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有了些文气,会点儿打油诗,那也不可能会教这时代的贵族孩子啊。

  连最基本的文生该学什么都不知道,教材用什么更不晓得,也不知道这时候学生学的是不是四书五经。如果是四书五经还好,至少还能有一点儿自己的见解,如果不是,那如何教人家?

  事实很残酷,正如李权所想,这时代的课本压根儿没四书五经的说法,只有两本书,一曰《修身》,二曰《治国》。

  两本书都是这时代的先贤所著。

  《修身》一书主要讲如何培养人儒雅的心性,其中便包括了诗词歌赋,琴棋书画一系列休生养性的大道理。

  《治国》一书便是讲军事政治玄学等一些更实际的知识。

  从古至今,《修身》被看作立身之本,不管男女老少,都要的有所涉猎,科举考试中是重中之重,故而此书可说之根本,很多书籍都是有此书演变而来。此书也是李权所要教授的重点。

  至于《治国》,此书通常是当的有官职在身之后再去学习,加强人的实践能力。而李权要教授的人之中,女子可不学《治国》,男子当必学。

  官家子弟不同别人,很有可能子承父业,所以从小就要有实干能力。

  大暑便是开班的时候,李权前一天才知道这些东西。别看只有两本书,但当李权看到这两本书的厚度时,当真是睁目结舌说不出来话。

  《修身》一共三十二卷,叠在一起比四书五经加起来还要厚,《治国》十六卷,字数没有个几百上千万肯定不可能。更要命的是,这些书中的文字全是什么之乎者也,连个注解都没有,李权自己都看不懂,这还叫人如何教?

  李权前世倒是看过一些诗书,不过那些都是有注解的,前后对照看得都很吃力,更别说那在手上的纯古文。

  明天就要上课,李权还专程在翰林院留宿,根本没时间给李权准备,知道无论如何都是坑的时候,李权索性把书丢到一边,先把觉睡饱再说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……

  第二天,时节正值大暑,空气异常闷热,可外面却吓着绵绵细雨。

  闷热潮湿的天气比燥热更熬人,李权一睁眼便感觉衣裳粘在肉上,很不舒服。正准备换衣服,外面有人来喊:

  “李侍讲,快些走了。”

  喊话的是翰林院大学士苏允,年近五旬的中年文人,同样是留着一撮山羊胡的腐儒,看着比较呆愣,但说起诗学那叫个滔滔不绝。

  教授王孙公子的地方在翰林院隔壁,一处专门为王孙公子修建的学堂。说是学堂,倒不如说是一处别致优雅的林园,花香遍地,水渠层叠,拱桥假山环廊秀坊错落其中,当真是一处少有的养心之所。

  王孙公子门这半年都要呆在里面,非特殊情况不得离开半步。教书先生名义上可以离开,但为了不出差错都会主动选择留守。

  学堂是长期开设的,只有备战模拟科举的时候才会进入封闭式管理阶段,而长年在里面学习的小孩子也都要被禁闭起来,跟年长的哥哥姐姐一起体验书海无涯苦作舟的生活。而这个苏允便是教小孩子的先生。

  听了苏允的声音,李权才想起今日起自己就是教书先生了。赶紧从床上爬起来,收拾东西,做好在学堂长期战斗的准备。

  带上几身衣裳,再随便揣了两本书卷,如此行头便开了门。

  跟李权的轻便的包袱比起来,苏允的装备就要沉重许多了。

  看他包袱的形状就知道里面全是的书,估计得是讲《修身》全套都戴在了身上。

  李权看着苏允奇怪,苏允看着李权也奇怪。

  “李侍讲,你为何如此打扮?一本书都不带?”

  李权拍了拍胸口:“两本够了。”

  “嗯?”苏允微微一愣,还以为李权是像讲完一本再回来换一本。故而好心提示,“李侍讲,劝你还是都捎上比较好。那些学生可不是省油的灯,经常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,有书本在身边,遇上不知道的还可以临时翻上一番,如若不然定要被那些后生耻笑,届时咱们翰林院脸上无光啊!”

  “这个……知识都在脑子里。”无奈,李权只能选择装B。

  苏允有些不爽,心想你什么也别带好了,只要揣着一根白绫就成,免得想死的时候不知如何死。

  苏允在学堂做了好多年教书先生,对付官家子弟已有了自己的心得。而李权这种自傲自大的人多也见多了,料想此人命不久矣,故而不再多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