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4节(2 / 2)


  任务难度不算高,顶多就是略繁琐了点儿,要求跟着系统给予的清单,为猪们配置出消暑饲料。配料都是附近常见的东西,有些自家就有,同朱母打声招呼就可以了,大不了算在成本里头。另外一些恐怕要收购了,毕竟每家种的蔬果都不同,不过想来要凑齐还是比较容易的。

  王香芹的目光落在了最后的任务奖励上,久久挪不开眼。

  【任务奖励:个人除臭剂一份,使用后将大大削弱嗅觉中对臭味的灵敏度。持续时间一个月。】

  “系统你总算做了回人。”嘟囔了一句后,王香芹立马招了平日里帮她打猪草的孩子,出了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,收购了所需的配料。

  尽管价格仅仅提高了一成,可别忘了,乡下地头的东西本来就便宜,眼下都不用出村就能将东西卖了,价格比集市上还略高了一点不说,王香芹收购的份量还不少,毕竟她养的猪多,每天的饲料消耗本来就很庞大。

  孩子们的行动力也很高,仅仅半天工夫,就帮她凑齐了清单上所需的配料,看着份量大概能吃两顿。王香芹痛快的给了钱,并约好明个儿继续,酷暑时节,肯定还是新鲜的好。送走孩子们后,她就开始调配消暑饲料,这个工作只能由她来完成,就好比宁氏早先做买卖时,前头那些洗切之类的准备工作可以由别人代劳,最后一步却必须要她自己来,不然就不是那个味儿了。

  才想着宁氏呢,王香芹就听到了一阵咋呼声。

  “四弟妹啊!我听说了一个事儿!”

  宁氏能说,哪怕没人跟她搭话,她自个儿就能叨叨的说上个大半天。王香芹正在拌猪食,手上的动作并不停,只随口答应着:“农忙呢,有啥大事儿呢。”

  “跟我娘家离得挺近的那个老杨家你知道不?”没等王香芹开口,宁氏又自顾自的说了下去,“他家的幺儿杨铁蛋回来了!哦不,人家改了名字,叫什么杨谦,不过村里人还是习惯叫他杨秀才。”

  “秀才?”

  “对呀,杨家幺儿在十八岁那年就考上了秀才,最早跟大郎他们都当过同窗,六郎跟他同窗的时间最长,大概有一年多。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后,就去了外头,听说是去县里的什么什么书院。”

  “那他回来干啥?最忙的那阵子不是过去了吗?”

  “又不是为了秋收来的。听说,今年是科举年,他也下场考试了,一出来就知道自己又没戏了。再说他年纪也不小了,今年怕是都有二十五六了,还没娶妻呢。这不,回了村里打算说个婆娘过日子。他好歹是秀才,就想办个村学。”

  王香芹听到这里,终于明白了二嫂的意思:“你想送灶台去上学?大嫂那头呢?她肯定也要送猪毛去的吧?”

  “那就一起去呗!正好有个伴儿,横竖村学的花费又不多的,他说是依着邻村老秀才那样收,要么给束脩,要么就每月送些米粮平日里帮着砍柴挑水就成了。”宁氏美滋滋的盘算着,杨家离她娘家是挨着的,离老朱家其实也不远,她脚程本来就快,每日里借着送儿子上学的机会,多瞅个几眼,日子长了不就能学会字了?哪怕束脩不值当几个钱,可能占便宜为啥不占?再说了,她回头还要支摊子呢,实在是抽不出空来跟小孩崽子们一起上学堂。

  “他说?”王香芹愣了一下。

  宁氏忙道:“我方才没说吗?杨铁蛋……哦不,杨秀才这会儿就在咱们家呢,正拉着六郎说话,说啥啥多读书知、知……”

  “多读书知理明义?”

  “对对!他大概是听说咱们家做买卖赚钱了,就来家里收学生。还真别说,这两年收成好,到时候他这学堂开起来了,不光咱们家,隔房那头应该也会送孩子上学。就像娘说的那样,一家人里头总该有个认识字的,不然回头买田都没人帮着看田契。”

  王香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,她虽然觉得没必要跟科举死磕,可读书识字肯定是对的。要是能考上秀才,起码可以开馆收学生,不管怎么样解决温饱肯定是没问题的。哪怕没考上秀才,给人家代写个书信,逢年过节写些对联福字去卖,再不就是跟六郎这样当个账房先生,怎么着都是出路,不像目不识丁的除了卖力气又能干啥呢?

  “对了对了,娘还说秋收后要帮五郎相看媳妇。我早就盼着五郎娶媳妇了,最好找个干活利索的人,回头我带着她去外头支小食摊儿,不然我和娘两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。”

  五郎娶媳妇倒是不难,早先老朱家是因为供了个读书人,所以各处才紧巴巴的,可就算这样,温饱还是没问题的。眼下,六郎不念说了,家里又做着买卖,哪怕猪毛和灶台念了村学,可村学又不贵的,等他们长大到能去镇上了,那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。

  再一个,自打六郎弃学后,他对农活迸发出了极高的热情。哪怕原先他不太擅长田间地里这些事儿,可经过了一年的劳作,即便还是比不上自家父兄,却比其他人家的男丁要好上一大截。

  王香芹平常跟村里那些半大孩子都有来往,收着猪草、柴禾,难免听到一些话,再说这不是还有宁氏吗?遇到丁点儿事情,宁氏就喜欢来她这边叨叨,自然而然的,她知道不止五郎,连六郎在村里的欢迎度也很高。

  这也难怪了,乡下人最看重的本来就是种地的能耐,老朱家其他人就不用说了,就连六郎这样原先沉迷于读书的,稍稍一带就显出了种地本事来,这还能不是祖传的?不过,早先有些人家还在观望,想看看六郎能不能吃得消秋收的苦,六郎一点儿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,自打秋收前夕,家里的小食摊儿收了后,不用看账本的他,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。六郎都这样,老朱家其他人更不用说了,让村里有待嫁闺女的人家都相当得眼热。

  朱母今年只打算给五郎说亲,六郎且缓缓,横竖六郎年岁不大,家里有田有粮有猪有鸡还有不少活钱,不怕娶不到媳妇。

  宁氏在猪舍里也没待太久,主要是味儿太大了,话唠如她都不得不败退,同时也愈发敬佩起王香芹来了。

  王香芹则在她离开后,秒速打开系统界面,领取了任务奖励,选择立刻使用。

  系统出品的东西效果都是杠杠的,几乎是一瞬间,她感觉到空气里的臭味消减了极多,当然隐隐约约还是能闻到一些的,却起码过滤掉了九成九。

  终于活过来了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上村学的事情,在当天晚饭桌上,由六郎开口向朱母提了提。温氏和宁氏皆两眼放光满怀热切的望着朱母,急等着她点头同意。

  朱母多少还是有点儿不忍心:“俩孩子都去上学?有这个必要吗?读书挺辛苦的。”

  她不心疼钱,她心疼俩孙子。

  一旁的朱父也是这个意思,亲孙子呢,不是外头捡来的啊!而且猪毛才七岁,灶台更是要过几个月才满七岁,村里像他们这么小的孩子,哪个不是成天到晚的嬉笑玩闹,小小年纪就送到村学里去吃苦受罪……

  当爷奶的都这样,更别提孩子的亲爹了。

  大郎牙疼似的捂着腮帮子,恳求的道:“就算要念书,也可以再等一年吧?我记得六郎就是八岁上学的。”

  二郎更干脆:“一家子有个识字的不就成了?不算六郎,那他们这辈儿出个猪毛,咱们家灶台……”

  兄弟俩齐刷刷的看向俩孩子,这俩正埋头苦吃呢,谁叫秋收时节最是耗体力,家里如今不差这口吃的,最近宁氏不出摊儿了,顿顿饭都是她烧的,食材好油又重,那味道啊,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,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被改变。

  “早一年晚一年不都要读书?万一猪毛聪明,你让他晚一年上学耽搁了他的前程咋办?当初说的是去邻村不方便,眼下就在村子里,合该秋后就让他去念书!”温氏强烈抗议,并悄悄的在桌下掐了大郎一把。

  “读啊,为啥不读啊,灶台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,就该找点儿正事让他干。”宁氏不好说自己想偷师,就拿灶台说事。

  亲娘都不心疼,当奶奶的,也懒得管了,索性就答应了下来。大郎和二郎还想再抢救一下,不过盘算着就算杨秀才要办村学,那也得等到秋后了,可以慢慢来,不要紧的。

  这俩是歇了,三郎夫妻俩眼神却有些复杂。倒不是眼红猪毛、灶台能念书,而是他俩成亲都两年了,还没个孩子。尤其是三嫂,嘴里苦涩的扒着饭,默不作声。

  在外人看来,老朱家的四个儿媳妇,大儿媳温氏成天眼红这个眼红那个的,典型的没占到便宜就当自己吃了亏,二儿媳宁氏脾气炸嘴巴快,一手厨艺叫人称赞,三儿媳性子恬静不争不抢,四儿媳脾气古怪一心放在猪舍里。可外人不知道,宁氏那个小食摊儿究竟有多赚钱,哪怕她脾气再炸,只要能持续的赚钱,谁都不会说她,至于王氏,只有自家人才知道,小食摊儿买的东西,全是她给出的点子。

  三郎媳妇也不是天生的不争不抢,而是真没那个底气,她想起自己费尽心思做好的几样绣品,决定在厚一次脸皮去问问看,没孩子傍身,总该寻个赚钱的路子。

  一屋子的人各有各的心思,好在大家都是想把日子过好的,暂时倒没有太大的矛盾。

  让猪毛和灶台念书这个事儿,哪怕有人反对,却称不上是矛盾。温氏是铁了心要让猪毛今年就去的,她倒是不介意灶台一起去,因为在她看来,猪毛要比灶台机灵多了,再说大了这半岁是白大的?宁氏倒不是非要灶台去,可灶台不去,她有什么借口去村学呢?

  大郎和二郎还在努力,谁知连老天爷都站在朱家女人这边,没两天村子里出了个不大不小的事情。